面部老化由多种因素导致,涉及皮肤、其深方软组织(包括脂肪、肌肉、筋膜韧带等)及骨骼等方面[1]。其特征如下:① 皮肤的改变:早期的面部皱纹通常为动力性皱纹,其形成与表情肌收缩后皮肤产生垂直于肌肉收缩方向的纹路有关,随着年龄增长,皮肤水分流失,胶原、脂肪减少,皮下组织变薄,加之深部组织的改变,从而产生较深的静态性皱纹。除了皱纹加深,还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毛孔粗大等[2]。皮肤老化还与光照有关。目前普遍认为,紫外线(ultraviolet,UV)是造成皮肤光老化的重要因素。UV 中 UVA 和 UVB 对皮肤光老化起较大作用,其机制与成纤维细胞 DNA 损伤和产生活性氧的氧化机制有关[3]。② 深方软组织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容积的丢失和重力作用所致的肌肉、韧带附着点下移,从而引起软组织松垂[4]。上面部主要表现在容积减少,如额颞部;中下面部主要表现为松垂引起的改变;下面部由于松垂,容积有所增加[5-6]。③ 骨组织的改变:包括骨骼的选择性吸收及缓慢移行;面部骨骼并非均衡地按比例变化,而是具有区域性的特征。颧骨表现为突出、增厚,颌骨表现为萎缩、吸收[ 7 ]。上述几方面原因密切相关,无法完全割裂分析。由于骨质的选择性吸收,支持固定韧带变薄松弛,导致面部软组织解剖位置的下移,皮肤也出现相应的松弛和下垂[8]。目前,对抗面部老化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仍是面部除皱术(rhytidoplasty)或称面部提升术(facelifting)。但随着各项技术的技术进步,尤其是较年轻求美者的需求,改善动力性皱纹,美化皮肤质地,改善先天性不完美轮廓等要求,微美容的需求日渐增多,不同的需求也促进了治疗手段的多样化。近十年来面部年轻化的仪器设备、生物制剂或材料及相应的治疗手段进步很快,现综述如下。
1 面部年轻化的手术治疗
自 20 世纪初,除皱手术发展史已有百余年,其经历了由简到繁、由浅及深、多矢量提升的发展过程。近年来,随着对面部精细解剖的大量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解剖内容,面部除皱术更趋合理及有性。
面部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SMAS)概念[9]提出后,对除皱手术起了巨大作用,据此,出现了皮瓣和 SMAS 瓣分别提升、SMAS 瓣全层劈开多矢量提升、递进式SAMS 提紧悬吊、SMAS 折叠等诸多改进。
面部支持韧带由 Furnas[10]于 1989 年首次提出,并详述了颧弓韧带、下颌骨韧带、颈阔肌-耳韧带和颈阔肌-皮肤前韧带,分为真性韧带和假性韧带两种。真性韧带起于骨膜,假性韧带起于浅筋膜或SMAS,都止于皮肤,支撑面部软组织在其正常解剖位置,抵抗重力变化,协调面部表情。
近年来的解剖研究及探索,对面部支持韧带的概念和理论不断完善[8]。真性韧带主要包括:眼轮匝肌支持韧带(orbicularis retaining ligament,ORL)、颧弓韧带、颊上颌韧带上颌部、下颌骨韧带;假性韧带主要包括:颈阔肌耳前韧带、颈阔肌皮韧带、腮腺筋膜皮韧带、颊上颌韧带颊部、咬肌皮韧带。面部老化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支持韧带变薄松弛所致。如颧弓韧带变薄松弛后,颧部软组织下移,向鼻旁堆积,形成了深陷的鼻唇沟;下颌骨韧带变薄下颌部软组织下移,出现重颌,咬肌皮韧带松弛,颊部软组织下移出现“羊腮”。这些韧带的支持作用减弱,使面部老化的特征相应出现[11]。
面部除皱手术方法诸多,但均需涉及两方面重要内容,即剥离与悬吊。
1.1 剥离
面部不同部位常采用不同层次剥离,不同方法在同一部位也可能剥离层次不同,但均需剥离或离断一些重要韧带,方能达到更理想的提升效果。在额部眉间区是否存在真性韧带仍有争议,有学者将其称为骨膜粘连区,其是翼状条带,起自鼻额联合处,向外在眶上缘经过额部,然后在颧额联合处与眶支持韧带相遇。该粘连区将帽状腱膜深层粘连到骨膜。额部除皱术时需将眶支持韧带及该粘连区分离释放,才能无张力地将眉部软组织提升;在中面部外眦区,ORL 在外眦区移行为外侧眶膜增厚区(lateral orbital thickening,LOT),LOT 起于ORL,与外眦韧带汇合,外眦韧带肌腱止点处上外侧离断 LOT 方能较好地提升眶外侧区域的松垂。颊上颌韧带上颌部起于颧颌缝,止于鼻唇沟的真皮,形成的纤维束中有脂肪组织在其之间,不坚韧,但离断此韧带方能更好地改善鼻唇沟过深。
1. 2 悬吊
1. 2.1 悬吊点的选择 依据面部韧带位置作为悬吊点,更符合解剖生理,效果更为自然。在额部通常头皮下骨膜上,颞部固定在颞浅筋膜上,面中部固定在颧弓附近的耳前筋膜,颈部固定在耳后筋膜上。Carron 等[12]对除皱术中常见的几个固定点的最大拉力强度进行了比较,颧弓根部最大拉力强度大于颞筋膜,耳垂点下方最大拉力强度大于耳垂点前1.0 cm 处的 SMAS 筋膜,乳突筋膜最大拉力强度大于胸锁乳突肌筋膜,颞部筋膜水平方向的强度明显大于垂直方向。这些固定点的强度及差异对术中选择最佳的固定点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13]。
1.2.2 悬吊方向的选择 Jacono 等[14]对除皱术中组织瓣提紧复位的最佳角度进行分析后指出,对SMAS 瓣和皮肤瓣以平均 60° 的角度向后上方提紧时,对中、下面部及颌颈部松垂会产生较好的提升效果,年龄越小,最佳的提升角度越接近 90°。以笔者经验,额部垂直向上,颞部 45~60° 向后上方,颊部 45~75° 向后上方,颈部 45~75° 向后上方悬吊,与 Jacono 等的研究结果近似。此外,Jacono 等还认为,SMAS 瓣和皮肤瓣向同方向提紧的效果优于 SMAS 瓣垂直提紧、皮肤瓣水平提紧的效果[14-15]。
内窥镜技术在面部年轻化中的使用,使得剥离更为精细,避免损伤神经及剥离层次错位;悬吊提升缝合针、线材等改良,也使创伤更小、肿胀轻、效果理想且更为持久[16-18]。
2 埋线提升(embedded wire ascension)在面部年轻化方面的应用进展
埋线提升的概念最早由俄罗斯整形医生 Marle Sulamanidze 在 1999 年提出 [19],作为一种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微创技术,越来愈多地被美容外科医生用于面部年轻化方面的治疗,尤其近十年,这项技术被普遍认可和广泛发展。但因其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单易学,不能除外非医疗机构人员也进行此类操作,也不能除外未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的产品在非法使用,临床报道的并发症也并不少见[19-21]。常见并发症有:淤青、出血、血肿;瘙痒、红肿;腮腺或其导管损伤;角膜损伤;感染;线材外露,线材易位穿出;局部凹凸不平;面部双侧不对称;线痕征等[20]。其中绝大多数预防并发症的措施为熟悉解剖和无菌操作,医疗美容专业人员对面部精细解剖的熟知和严格无菌操作可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2017 年 6 月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容分会制定并发布了埋线美容外科专家共识[22],共识指出线材必须是通过 CFDA 批准的产品,包括可吸收性线材和不可吸收性线材,主流趋势为可吸收性线材。根据线材成分,包括二氧环已酮(p-dioxanone,PDO)/聚对二氧环已酮(poly-p-dioxanone,PPDO)和聚乳酸/左旋聚乳酸,国内主要线材产品为 PDO/PPDO线材。国内外已经报道应用的线材包括但不限于锯齿线、平滑线和螺旋线等,根据锯齿排列方式的不同,锯齿线包括单向单侧锯齿线、单向双侧锯齿线、单向 3D 锯齿线、双向单侧锯齿线、双向双侧锯齿线和双向 3D 锯齿线等。PDO 缝线为第 3 代可吸收线,PPDO 线为最新一代可吸收线,在组织相容性、稳定性、抗张性等方面有显著提升,同时可安全代谢,避免了缝线无法吸收而导致的不可预知的并发症风险。除了线材性能的提升,线材的较新设计改进也获得了更好的绞索力和提升力,目前最新的线材具有螺旋双向倒刺,可使组织获得更均衡的提升效果,且维持作用持久[20]。线材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改进是促使埋线提升美容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国内 CFDA 批准的线材应用时间仍较短,远期并发症还有待于观察。此技术适合轻中度皮肤软组织松弛、面部凹陷及面部轮廓的改善,效果尚不能和面部除皱术效果相提并论。尤其术后效果维持时间较短,一般 1 年左右。
3 自体脂肪细胞移植面部年轻化应用
3.1 颗粒脂肪移植
由于早期的自体脂肪移植填充技术存在缺陷,脂肪细胞成活率低,手术效果不佳,且并发症如感染、液化、坏死、钙化、形成囊肿等发生率高,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自从 Coleman 技术诞生后改善了成活率,目前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在临床应用广泛。但脂肪供区的选择、抽取方法、脂肪处理流程及移植填充的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缺少统一的规范流程。
3.1.1 颗粒脂肪的抽取
部位选择上,有研究[23]认为各脂肪供区的代谢和血供不同,脂肪细胞的特点也有所不同,其认为大腿内、外侧及臀部脂肪细胞活性好、体积小、排列紧密,更适于移植。也有研究[24]表明,以上部位与腹部脂肪在细胞活性方面无显著差异。目前尚无统一意见,整形医生常需与求美者沟通,根据需求选择供区。抽吸方法上,研究认为[25],吸脂机负压和注射器负压获取的脂肪颗粒在活性上无显著差异。但普遍认为,低负压、较大直径的吸脂针和缩短手术时间对提高脂肪细胞活性有一定意义[26]。
3.1.2 脂肪颗粒的处理
过滤法、离心法、静置法 3 种方法均较常用,但各自存在优缺点,孰优孰劣尚无统一意见。
3.1.3 颗粒脂肪的注射填充
一般认为在建立血供之前,脂肪组织只能靠周围组织液的浸润和渗透提供营养,供应的距离一般是 150~200 μm。Xie 等[27]采用的三低(3Ls)、三多(3Ms)原则,其中三多指多隧道、多平面、多点注射。这是普遍公认的提高自体脂肪成活率的注射原则,同时也是减少硬块、脂肪液化、钙化等并发症的方法。法国医生 Roger提出的 FAMI(fat autografting muscle injection)技术,认为将脂肪注射到血供良好的面部肌肉层能有效提高脂肪颗粒成活率,同时能改善淤青、浮肿[28]。Gierloff 等[29]在面部特定区域注入亚甲蓝观察皮下脂肪分布,发现脂肪被隔膜分隔成多个腔室,通过隔膜点的连接,形成面部的支持结构。面部脂肪室概念的提出,提示面部衰老不是脂肪组织的流动性堆积,而是隔膜等支持结构断裂等引起的软组织移位。这有助于更好地研究面部松垂或皱褶加重的成因,为面部脂肪注射填充提供参考依据。
3.2 细胞辅助脂肪移植术(cell-assisted lipotransfer,CAL)
2001 年,Zuk [30] 在抽取的脂肪组织中发现了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stem cells,ADSCs),此后关于 ADSCs 的研究很多,并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将抽取的脂肪组织用胶原酶消化, 并经离心等步骤去除油脂和上清液可获取血管基质片段(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SVF 是一组混杂细胞群,从 SVF 中分离出的 ADSCs 表现MSCs 特性,因其来源丰富、容易获取、具体较低的免疫原性、多系分化性等优势,两者均为 CAL 的理想种子细胞[31] 。传统分离的 SVF 通过外源异种酶蛋白消化组织,流程复杂,细胞经消化后为细胞悬液,非黏附在细胞外基质上的生理状态,使成熟脂肪细胞和 ADSCs 不能长久成活,这是导致脂肪移植成活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已有学者[31-33]通过简单的机械方法从脂肪抽吸物中获得 SVF-gel,且 SVFgel 含高度浓缩的近似生理状态下的脂肪组织细胞外基质、ADSCs 和内皮细胞。此方法获取 SVF 在临床证实安全有效,某些领域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研究相对成熟。该方法无体外细胞扩增培养过程,无 FBS 添加,降低了污染及感染风险;干细胞未分离并保留其固有天然三维支架,有利于微血管床重建,干细胞成分相对较少,降低了致瘤风险。但毕竟样本量小,随访时间短,还需进一步研究及观察。
4 注射微美容在面部年轻化方面的应用
4.1 肉毒毒素注射
肉毒毒素是厌氧肉毒梭菌产生的一种细菌外毒素,主要是通过阻断乙酰胆碱,短暂阻断胆碱能神经的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导,麻痹局部表情肌,从而消除面部的动态皱纹,达到面部年轻化的效果,其作用机制明确,在面部年轻化方面应用广泛[34]。肉毒毒素中 A 型毒力最强,市面上应用最多的基本上都是 A 型肉毒毒素。国际上常用的有 5 种,国内批准上市的仍只有保妥适(商品名:Botox;Allergan 公司,美国)和衡力(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两种[35]。包括其他 3 种在内,每种产品的效能和弥散半径都不同,故不可以按照计量单位直接换算治疗效果。肉毒毒素在面部年轻化方面应用主要是改善动力性皱纹,注射方法已达成专家共识。主要治疗以下 8 个方面:皱眉纹注射;抬头纹注射;鱼尾纹注射;鼻背纹注射;口周纹注射;木偶纹注射;下颏纹注射;颈纹注射。具体注射方法在此不进行详述。少剂量、多点注射、延长注射间隔时间,目前已获得较广泛认可。在相同剂量条件下,高浓度低容量比低浓度高容量的作用范围更小,推荐在需要精准注射时使用。相同剂量条件下,小剂量多点注射比大容量单点注射效果更均匀,推荐在大面积注射时使用[35-36]。肉毒毒素的微量表浅注射(Microbotox)技术最早在 2001 年提毒素多点微量注射到真皮或真皮和面部表情肌表层之间的层面,通过减轻表层肌肉的活动,可均匀地消除细纹,使其平滑有光泽,提升肤质,用于额部注射既可消除皱纹,又不会影响眉的提升和运动,下面部及颈部应用改善皱纹效果也较明显[37]。
4.2 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填充剂在面部年轻化方面的应用
HA 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人体和动物体内的线性大分子酸性黏多糖。最早 1934 年美国 Meyer 教授从牛眼玻璃体中分离出,随后 Kendell 等在发酵液中也提取到 HA。发酵法不受来源限制,产量高、成本低,易于形成规模,无动物源致病病毒污染危险,因此目前多采用发酵法制备。HA 不存在物种和组织间的差异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38]。其进行交联后的产品可在体内一定时期内吸收水分,保持一定的容积,并进行等容降解,是较理想的美容填充剂。HA 填充治疗是紧随肉毒毒素排在第二位的美容治疗手段。FDA 批准的第Ⅲ类医疗器械不断增加,厂家也对产品进行了较多改进,能够延长效果维持时间,针对不同层次、起不同作用的产品也不断出现,在此不一一赘述。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的仍是其严重并发症[38-40]。其并发症主要有填充剂直接误入血管形成异物栓子,造成栓塞;填充物压迫血管周围,引起血供障碍。早期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救治,常可避免严重的后遗症出现。李雪莉等[40]总结的“溶酶-热敷-扩血管-高压氧-防感染”的急救措施,可指导整形医师规避风险,积极处理并发症。
5 光-电技术在面部年轻化方面的应用进展
随着选择性光热理论的提出,激光在美容外科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近年来,强脉冲光、射频(radio frequency)、等离子(plasma)等技术在美容外科,尤其是面部年轻化方面应用广泛。
5.1 点阵激光(fractional laser)
点阵激光主要分为剥脱式和非剥脱式两种。剥脱式激光在换肤效果方面优于非剥脱式激光,但恢复时间较长,容易出现持续性色素沉着或色素脱失等改变,有可能出现小的瘢痕等;代表性的主要是 CO2激光和铒激光。非剥脱式激光在面部年轻化方面的作用不及前者,换肤效果不十分理想,但优点是不损伤表皮,恢复时间短,几乎无瘢痕和色沉等并发症发生。
5.2 射频技术
应用射频技术改善面部皮肤松弛首次报道于2002 年[41]。此后,美国 FDA 批准此项技术用于改善全面部及全身皮肤的松弛和皱纹。其主要是高频交流变化的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以指数形式衰减,带来的能量由电流层面转为组织的分子层面;电流深入真皮组织,刺激胶原收缩,从而达到紧肤和改善皱纹的效果。按工作方式可以分为单极射频、双极射频和多极射频等。射频的特点是穿透性好,可达到真皮深层,甚至皮下组织,有较好的皮肤收紧效果,虽然不及外科手术,但其创伤小、恢复快,在面部年轻化方面应用广泛[42]。
5.3 等离子
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激发氮气分子,使其解离为带有能量的气体离子和电子,即等离子。这种特殊的能量能够透过皮肤的表皮及真皮,刺激其再生,刺激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再生,从而改善肤质,甚至皮肤松弛也有改善[41]。
5.4 激光溶脂技术(lipolysis laser)
目前最常用的激光溶脂技术是内置式。光纤溶脂技术即激光辅助溶脂是通过小切口将 1 条直径 1~2 mm 的激光纤维导管插入脂肪层,通过吸脂样动作,利用激光能量,选择性光热作用,破坏脂肪细胞。较之传统吸脂,激光溶脂创伤更小,光纤导管更细,其产生的能量能闭合出血的血管,减少出血及术后皮肤瘀斑,缩短术后肿胀恢复期,同时其热作用能有效回缩皮肤,尤其适用于颜面部的精雕和提升,效果理想[42]。但其也存在缺点,比如价格昂贵,不易推广,较细的光纤需要较大能量才有理想效果,大能量可能导致皮肤过热,引起皮肤烧伤、坏死,有毛发区可能导致毛发脱落等[43-44]。
6. 中医中药在面部年轻化方面的应用
我国传统中医药历史悠久,有着天然、副作用小和毒性小的优势,是我国的宝贵资源。近年来,有国内外学者结合中医的理论,对单味中药、方剂和中医治疗手段,如针灸等进行研究,发现中医药确实对防治皮肤光老化有确切疗效,根据一些基础性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阐明了一些抑制或改善光老化的机制,获得了较多可喜成果。但目前在整形美容科的产品及临床应用并不广泛,还需进一步研究,但诸多研究成果让我们相信,在预防和治疗光老化方面,中医药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5]。
7. 多种方法或治疗手段联合应用
面部衰老并非单一因素、单一解剖结构变化所致。面部年轻化治疗手段很多,无法应用任何一种方法满足所有需求,许多学者尝试多种治疗手段联合应用。如肉毒毒素注射与 HA 或脂肪填充联合应用[46-47];肉毒毒素、HA 与光-电治疗的联合应用[ 3 3 , 3 6 , 4 8 ];埋线提升与各类微创治疗手段联合应用[21, 49-51];富血小板血浆与注射治疗、脂肪移植等联合应用[52]等。多种方法的联合应用,可能成为将来的发展趋势。
8. 小结
近十年来,各项美容技术不断更新进步,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选择和便利,但每一项技术都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每项技术都可能是双刃剑,使用不当都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我们只有充分理解求美者的需求,实施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治疗,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 Ko AC, Korn BS, Kikkawa DO. The aging face. Surv Ophthalmol,2017, 62(2): 190-202.
2 Han A, Chien AL, Kang S. Photoaging. Dermatol Clin, 2014, 32(3):291-299.
3 杨清建, 刘天一, 毕波. 光老化过程中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改变.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4, 25(8): 480-483.
4 周宇, 李森恺, 李强. 面部除皱术的外科进展.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7, 28(1): 53-56.
5 张岩崑, 范巨峰, 钱维, 等. 自体脂肪移植在面部抗衰老中的临床应用.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7, 28(5): 265-267.
6 Cotofana S, Schenck TL, Trevidie P, et al. Midface:clinical anatomy and regional approaches with injectable fillers. Plast Reconstr Surg, 2015, 136(5 Suppl): 219S-234S.
7 赵烨, 吴溯凡. 面部骨骼的衰老.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5, 31(6): 469-473.
8 李秀琪, 王佳琦. 面部支持韧带的解剖学进展. 医学综述, 2014, 20(17): 3178-3180.
9 Mitz V, Peyronie M. The 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 (SMAS) in the parotid and cheek area. Plast Reconstr Surg, 1976, 58(1): 80-88.
10 Furnas DW. The retaining ligaments of the cheek. Plastic Reconstr Surg, 1989, 83(1): 11-16.
11 Rossell-Perry P, Paredes-Leandro P. Anatomic study of the retaining ligaments of the face and applications for facial rejuvenation. Aesthetic Plast Surg, 2013, 37(3): 504-512.
12 Carron MA, Zoumalan RA, Miller PJ, et al.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anchoring points in rhytidectomy. Arch Facial Plast Surg, 2010, 12(1): 37-39.
13 李奕润, 孙文佳, 汪正财, 等. 内窥镜下传统小切口和提拉带辅助 小切口额颞部除皱术的疗效比较.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8, 29(1): 3-6.
14 Jacono AA, Ransom ER. Patient-specific rhytidectomy:finding the angle of maximal rejuvenation. Aesthet Surg J, 2012, 32(7): 804-813
15 石恒, 杨柠泽, 王志军. 除皱术相关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5, 26(10): 596-598.
16 Engle RD, Pollei TR, Williams EF 3rd. Endoscopic midfacial rejuvenation. Facial Plast Surg Clin North Am, 2015, 23(2): 201-208
17 Quatela VC, Azzi JP, Antunes MB. Endoscopic-assisted facelifting. Facial Plast Surg, 2014, 30(4): 413-421.
18 谢宏彬, 陈育哲, 薛红宇, 等. 内镜额部除皱术结合传统切开法除皱的效果.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4, 20(1): 5-9.
19 申五一, 刘友山, 杨利琴, 等. 埋线提升面部年轻化的研究进展.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8, 29(1): 24-27.
20 张岩崑, 范巨峰, 钱维, 等. 可吸收锯齿悬吊线面颊部提升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8, 29(1): 7-10.
21 姜涛, 宋建星, 刘杨. 面部埋线提升术后并发症一例.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6, 32(6): 470.
22 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容分会. 埋线美容外科专家共识.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7, 28(7): 前插7-1-前插7-4.
23 闫俊灵, 狄国虎, 丁红, 等. 脂肪干细胞介导的自体脂肪移植隆胸.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5): 878-885.
24 Phulpin B, Gangloff P, Tran N, et al. Rehabilitation of irradiated head and neck tissues by autologous fat transplantation. Plast Reconstr Surg, 2009, 123(4): 1187-1197.
25 Kimura Y, Ozeki M, Inamoto T, et al. Adipose tissue engineering based on human preadipocytes combined with gelatin microspheres containing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iomaterials, 2003, 24(14): 2513-2521.
26 金善旭, 亓发芝. 面部自体脂肪移植的研究进展. 中国临床医学, 2016, 23(5): 691-695.
27 Gierloff M, Stöhring C, Buder T, et al. Aging changes of the midfacial fat compartments:a computed tomographic study. Plast Reconstr Surg, 2012, 129(1): 263-273.
28 Xie Y, Zheng DN, Li QF, et al. An integrated fat grafting technique for cosmetic facial contouring. J 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 2010, 63(2): 270-276.
29 Zuk PA. The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 looking back and looking ahead. Mol Biol Cell, 2010, 21(11): 1783-1787. 29
30 Amar RE, Fox DM. The facial autologous muscular injection (FAMI) procedure: an anatomically targeted deep multiplane autologous fat-grafting technique using principles of facial fat injection. Aesthetic Plast Surg, 2011, 35(4): 502-510.
31 叶媛, 鲁峰, 李青峰, 等. 脂肪来源干细胞和血管基质片段的研究进展.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7, 33(2): 153-157.
32 Maiolo M, Rinaldi S, Santaniello S, et al. Radioelectric asymmetric conveyed fields and 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obtained with a nonenzymatic method and device: a noval approach to multipotency. Cell Transplant, 2014, 23(12): 1489-1500.
33 Domenis R, Lazzaro L, Calabrese S, et al. Adipose tissue derived stem cells:in vitro and in vivo analysis of a standard and three commercially available cell-assisted lipotransfer techiques. Stem Cell Res Ther, 2015, 6: 2.
34 张世仁, 金云波, 林晓曦. A型肉毒毒素在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进展.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7, 13(4): 238-240.
35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注射美容亚专业委员会. 肉毒毒素注射在皮肤美容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中国美容医学, 2017, 26(8): 3-8.
36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微创美容专业学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微整形专家组. A型肉毒毒素在整形外科中的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6, 27(7):385-387.
37 Wu WT. Microbotox of the lower face and neck: evolution of a personal technique and its clinical effects. Plast Reconstr Surg, 2015, 136(5 Suppl): 92S-100S.
38 吴艳, 仲少敏. 注射美容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 中国美容医学, 2016, 26(8): 2-3.
39 Cohen JL, Biesman BS, Dayan SH, et al. Treatment of hyaluronic acid filler-induced impending necrosis with hyaluronidase: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Aesthet Surg J, 2015, 35(7): 844-849.
40 李雪莉, 李云飞, 吴华娟, 等. 透明质酸注射鼻唇沟并发血管栓塞的早期信号及防治分析. 中国美容医学, 2017, 26(8): 13-15.
41 唐建兵, 李勤. 光-电技术在整形美容外科的应用及进展.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2, 23(2): 65-68.
42 闫飞, 马继光, 蔡景龙. 射频技术在皮肤抗衰老方面的应用进展.中国美容医学, 2017, 26(4): 132-135.
43 Sarnoff DS, Gotkin RH. ACELIFT: A minimally invasive alternative to a facelift. J Drugs Dermatol, 2014, 13(9): 1038-1046.
44 林茂辉, 鲁峰. 激光溶脂技术的应用进展.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7, 23(1): 68-70.
45 张丽宏, 傅云, 廖建, 等. 中医药防治皮肤光老化研究进展.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17, 40(5): 515-518.
46 张亮, 吴溯凡. 透明质酸与肉毒毒素联合注射治疗重度眉间纹.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4, 25(1): 19-22.
47 谢淼, 郭莉, 李燕, 等. 自体脂肪移植联合肉毒毒素注射用于面部年轻化. 河北医药, 2017, 39(12): 1866-1868.
48 雷雨, 贾淞淦, 孔豫苏. 透明质酸联合A型肉毒毒素在面下部轮廓重塑中的临床分析.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8, 29(2): 73-
49 沈金翠, 郭云, 王爱玲, 等. 光疗法联合注射行面部年轻化治疗临床观察. 中国美容医学, 2017, 26(3): 37-40.
50 石磊, 朱玲, 李俊岑, 等. PDO线联合透明质酸在中下面部老化整复中的应用探讨. 中国美容医学, 2017, 26(9): 11-14.
51 曾东, 王钟山, 余文林, 等. PPDO线埋置联合透明质酸和A型肉毒毒素注射在面部年轻化的应用.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8, 29(1): 11-13.
52 陈凤超, 杨俊革, 侯俊杰, 等. 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中国美容医学, 2017, 26(6): 75-79.
本文献转自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8 年 7 月第 32 卷第 7 期,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我们主要用于阅读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