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如何摆脱卒中的“魔咒”?

28 11月 2019
Author :  

原创: 国际糖尿病 idiabetes 4月12日

糖尿病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患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1.33倍[1]。糖尿病和卒中之间有何联系?哪些症状是卒中的警告信号?卒中如何预防?预后如何?本文将带您一探糖尿病与卒中之机遇与挑战。

 

 

糖尿病和卒中有什么联系?

当大脑的血供中断时,就会发生卒中。大多数卒中是由于血栓阻塞大脑或颈部的血管引起的。

机体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血管和神经。糖尿病患者有更长的高血糖期,特别是如果病情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这就使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卒中。

除此以外,糖尿病对已发生的缺血性卒中有促进不良预后的作用。大样本数据显示(纳入12 90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卒中发生后的3个月和6个月,对比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死亡和卒中再发的风险更高。

糖尿病患者也更有可能患有其他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卒中风险的疾病,如高血压和肥胖。美国心脏协会(AHA)报告称,65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16%死于卒中,68%死于心血管疾病。AHA网站报告称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七大可控风险因素之一”,其中还包括肥胖、高血压、不健康饮食和吸烟。

 

什么是卒中?

卒中发生时,由于血栓或血管破裂,血液流向大脑某个区域时受阻,该区域的脑细胞缺血缺氧,导致细胞组织凋亡,有时还会造成脑损伤。

 

卒中有三种类型:

缺血性卒中是由于血栓阻塞了流向大脑的血液。

出血性卒中是由血管破裂或血管脆性增加导致渗漏引起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以前被称为小卒中,由暂时性血凝块或流向大脑的低血流量引起。

 

症状和警告信号

卒中症状和警告信号通常是突然出现的。许多医生会提醒卒中高风险人群学习F.A.S.T.的警告信号。F.A.S.T.是指:

单侧面部下垂(Facial drooping)

手臂无力或双臂抬起时一只手臂向下移动(Arm weakness)

语言问题,如说话含糊不清(Speech problems)

及时电话呼救(Time to call 911)

除了F.A.S.T.指标,卒中还有其他症状:脸部或身体一侧麻木或无力,严重头痛,行走困难,身体不协调,意识不清,单眼或双眼视力障碍。卒中症状往往是突然出现的,而且可能很严重。一些症状在男性和女性之间还存在差别。

 

危险因素

除了糖尿病,还有其他一些健康问题会增加卒中风险,如:高血压、肥胖、高胆固醇、有心血管疾病史、有卒中史(包括TIA)、镰状细胞病、出凝血障碍、抑郁症。

 

卒中在某些群体中更为常见:

老年人、女性更有可能死于卒中,而≥55岁的男性年龄每增加10岁卒中风险增加一倍

美国黑人首次卒中的风险几乎是美国白人的两倍

有卒中家族史的人

 

此外,生活方式会增加卒中风险,包括吸烟、饮酒或服用非法药物、缺乏定期锻炼。

 

预防

一部分人需要服用药物来降低卒中风险。另一部分人控制好糖尿病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降低卒中风险。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控制饮食和采取其他措施来控制血糖水平,防止血糖水平飙升。目前各国指南也大都建议在营养师或营养学家的帮助下制定个体化的饮食计划,以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降低卒中风险的一些方法包括:

①定期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锻炼,包括快步走;

②饮食中增加蔬菜摄入,减少不健康的胆固醇摄入;

③戒烟;

④适度饮酒;

⑤保持良好的胆固醇水平;

⑥保持健康的体重;

⑦治疗高血压。

 

康复

卒中的康复因人而异。有些人几周就能完全康复,有些人可能需要数年时间,也有些人永远无法完全康复。康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治疗的速度和效率。如果患者能够被及时治疗,结局可能更好。一些卒中的紧急治疗包括:药物溶栓、血管内拉栓、动脉支架、外科血管修复。卒中后,有一些后遗症,如: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说话或理解困难、情感表达困难、平衡失调、尿便潴留或失禁、进食和吞咽困难、抑郁等。

展望

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人群更容易患卒中。卒中在我国是导致死亡的第一大原因,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2]。有些人卒中后能完全康复,而另一些人则有持久的症状。及时治疗可以降低长期并发症的风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管理风险因素有助于预防卒中,措施包括控制糖尿病、饮食多样化和定期锻炼等。

 

参考文献:

1. Lancet,2016,388(10046):761-775.

  1. 曾新颖,齐金蕾,殷鹏,等.1990~2016年中国及省级行政区疾病负担报告.中国循环杂志,2018,33:1147-1158.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802 Views
伤口世界

电子邮件地址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