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指南依据GRADE系统进行证据质量评估及推荐强 度分级,证据等级分为高、中、低三级,推荐强度包括强烈 推荐和一般性推荐两级[2] 。本指南包括总论及各论两部 分,前者述评ERAS的一般性原则,后者分别针对肝胆、胰 腺、胃、结直肠等手术ERAS相关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对 于总论部分已涉及的共性问题,各分论部分从简。
1 总论
1.1 ERAS 定义 ERAS 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通过外 科、麻醉、护理、营养等多科室协作,对涉及围手术期处理 的临床路径予以优化,通过缓解病人围手术期各种应激反 应,达到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及促进康复的目 的。这一优化的临床路径贯穿于住院前、手术前、手术中、 手术后、出院后的完整诊疗过程,其核心是强调以病人为 中心的诊疗理念。研究结果显示,ERAS 相关路径的实施 有助于提高外科病人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及满意度,缩短术 后住院时间,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3] 。
1.2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术前部分
1.2.1 术前宣教 术前应针对不同病人,采用卡片、手册、 多媒体、展板等形式重点介绍麻醉、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 等诊疗事项,以缓解病人焦虑、恐惧情绪,使病人及其家属 充分了解自己在ERAS路径中的重要作用,以更好地配合 项目实施,包括术后早期进食、早期下床活动等。
1.2.2 术前戒烟、戒酒 吸烟可降低组织氧合,增加切口 感染、血栓栓塞以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风险,与术后住院 时间和病死率显著相关。有研究结果显示,术前戒烟>4 周可显著减少术后住院时间、降低切口感染及总并发症发 生率[4] 。 戒酒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戒酒2周即可明 显改善血小板功能,缩短出血时间,一般推荐术前戒酒 4 周[5] 。
1.2.3 术前访视与评估 术前应全面筛查病人营养状态、 心肺功能及基础疾病,并经相关科室会诊予以针对性处 理;审慎评估手术指征、麻醉与手术的风险及病人耐受性 等,针对伴随疾病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制定相应预案,初 步确定病人是否具备进入ERAS相关路径的条件。
术前麻醉访视包括病史采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分级、气道及脊柱解剖学的基本评估,以改良心脏风险指数(revised cardiac risk index,RCRI)评价围手术期严重 心脏并发症的风险[6] ,也可采用代谢当量评级(metabolic equivalent of task,MET)预测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老年 病人还应进行术前衰弱评估、精神神经及呼吸系统功能评估。
对于合并肝脏疾病及黄疸病人,应特别关注凝血功 能、有无合并低蛋白血症以及血胆红素水平等情况。 1.2.4 预康复 预康复指拟行择期手术的病人,通过术前 一系列干预措施改善其生理及心理状态,以提高对手术应 激的反应能力。预康复主要内容包括:(1)术前贫血的纠 正。贫血可致住院时间延长,显著增加急性肾损伤发生 率、病死率及再入院率[7] 。建议常规进行贫血相关检查、评 估并予以及时干预。(2)预防性镇痛。术前根据手术类型 进行预防性镇痛可缓解术后疼痛,降低术后谵妄风险以及 减少术后镇痛药物剂量。术前用药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选择性环氧 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等[8] 。(3)衰弱评 估。衰弱是因生理储备下降所致的抗应激能力减退的非 特异性状态,术前衰弱评估及有效干预可降低术后病死 率[9] ,建议以临床衰弱量表(clinical frail scale,CFS)进行衰 弱评估及术前干预。(4)术前锻炼。围手术期体力活动减 少是导致术后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0] 。建议进行术 前活动耐量评估,制定锻炼计划,提高功能储备。(5)认知 功能评估。围手术期病人特别是老年病人的认知功能受 损可增加术后发生并发症和病死率的风险[11] ,谵妄、痴呆 和抑郁是认知功能评估的关键因素,建议术前应用简易智 力状态评估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lon,MMSE)和 蒙 特 利 尔 认 知 评 估 量 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并可作为术后评估的基线参考 值。必要时请专科医生干预。(6)术前炎症控制。近期研 究结果显示,术前应用类固醇类药物,可以缓解术后疼痛, 减轻炎性反应和早期疲劳[12]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可行 激素预防性抗炎治疗。(7)术前心理干预。恶性肿瘤或慢 性病病人术前常存在焦虑或抑郁,采用焦虑抑郁量表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评估病人心理 状况,进行有效干预[13] 。
1.2.5 术前营养支持 术前应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u⁃ 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评估营养风险。对合 并营养风险的病人(NRS2002评分≥3分)制定营养诊疗计 划,包括营养评定、营养干预与监测。当存在下述任一情 况时应予术前营养支持:(1)6个月内体重下降>10%。(2) NRS2002 评分≥5 分。(3)体重指数(BMI)<18.5 且一般状 态差。(4)血清白蛋白<30 g/L。首选经消化道途径如口服 及肠内营养支持。当经消化道不能满足需要或无法经消 化道提供营养时可行静脉营养。术前营养支持时间一般 为7~10 d,存在严重营养问题的病人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以 改善营养状况,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 。
1.2.6 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恶性肿瘤、化疗、复杂手术(手 术时间≥3 h)和长时间卧床病人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高危人群。血栓弹力图、D-二聚 体、下肢血管超声检查、CT静脉成像等方法,有助于VTE风 险评估及诊断。在治疗方面建议:(1)除外活动性出血、高 出血风险等禁忌证后,所有因恶性肿瘤行复杂手术的病人 均应予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或低分子肝 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预防性抗血栓治 疗。(2)预防措施建议从术前开始。(3)机械性预防措施如 肢体锻炼、间歇性压力梯度仪等,可作为药物性预防的辅 助措施,但不能作为唯一措施。(4)药物和机械性预防的联 合应用有助于高危病人的血栓预防。(5)对接受复杂手术 的肿瘤病人建议行 7~10 d 的药物性预防;对于合并 VTE 高风险因素如运动受限、肥胖、VTE病史行开腹或腹腔镜下 腹盆腔复杂手术的肿瘤病人,术后建议应用LMWH持续4 周。对低危病人可视具体情况酌定[15] 。
1.2.7 术前禁食禁饮 缩短术前禁食时间,有利于减少手 术前病人的饥饿、口渴、烦躁、紧张等不良反应,减少术后 胰岛素抵抗,缓解分解代谢,缩短术后的住院时间。除合 并胃排空延迟、胃肠蠕动异常、糖尿病、急诊手术等病人 外,目前提倡禁饮时间延后至术前2 h,之前可口服清流质 饮料包括清水、糖水、无渣果汁、碳酸类饮料、清茶及黑咖 啡(不含奶)等,不包括含乙醇类饮品;禁食时间延后至术 前6 h,之前可进食淀粉类固体食物(牛奶等乳制品的胃排 空时间与固体食物相当)。术前推荐口服含碳水化合物的 饮品,通常在术前 10 h 饮用 12.5%碳水化合物饮品 800 mL,术前2 h饮用≤400 mL[16] 。
1.2.8 术前肠道准备 术前机械性肠道准备(mechanical bowel preparation,MBP)对于病人为应激因素,特别是老年 病人,可致脱水及电解质失衡。术前不予MBP并未增加吻 合口漏及感染的发生率[17] 。因此,不推荐对包括结直肠手 术在内的腹部手术病人常规进行机械性肠道准备。MBP 仅适用于需要行术中结肠镜检查或有严重便秘的病人。 针对左半结肠及直肠手术,根据情况可选择性进行短程的 肠道准备。
1.2.9 术前麻醉用药 术前不应常规给予长效镇静和阿 片类药物,会延迟术后苏醒。如果必须给药,可谨慎给予 短效镇静药物,以减轻硬膜外或蛛网膜下腔麻醉操作时病 人的焦虑。老年病人术前应慎用抗胆碱药物及苯二氮 类 药物,以降低术后谵妄的风险。
1.3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术中部分
1.3.1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与皮肤准备 预防性应用抗生 素有助于降低择期腹部手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应用原则: (1)预防性用药应针对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2)应在切皮 前30~60 min输注完毕。(3)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 药。(4)如果手术时间>3 h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 以上,或成人术中出血量>1500 mL时,可在术中重复应用1次。
推荐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皮肤消毒液作为皮肤消毒 的首选。在清洁-污染及以上手术中,使用切口保护器可 能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但 其使用不应优先于其他预防SSI的干预措施[19] 。 1.3.2 麻醉方法、麻醉药物与抗应激管理 选择全身麻醉 联合硬膜外或椎旁神经阻滞、切口局部浸润镇痛等可满足 手术无痛的需求并抑制创伤所致的应激反应。麻醉药物 的选择应以手术结束后病人能够快速苏醒、无药物残留效 应和快速拔管为原则。因此,短效镇静药、短效阿片类镇 痛药及肌松药为全身麻醉用药的首选,如丙泊酚、瑞芬太 尼、舒芬太尼等,肌松药如罗库溴铵、顺式阿曲库铵等。肌 松监测有助于精确的肌松管理,深肌松可在低气腹压(8~ 10 mmHg,1 mmHg=0.133 kPa)下满足腹腔镜手术操作的空 间需求,同时降低内脏缺血风险和对心肺功能的影响,术 毕采用舒更葡糖钠可以快速拮抗罗库溴胺的残余肌松效 应,并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外周神经阻滞以及局麻药浸润 镇痛不仅是有效的抗应激措施,还有助于减少阿片类药物 用量,减缓阿片类药物对麻醉苏醒以及术后肠功能的不良 影响。推荐常用的局麻药物为0.5%~1.0%利多卡因复合 0.25%~0.50%罗哌卡因,在此基础上根据术中脑电双频指 数(bispectral index,BIS)值(40~60)调整丙泊酚靶控浓度或 持续输注速率,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2~0.4 μg/(kg·min),或 者靶控输注(TCI)瑞芬太尼6~8 μg/L。对于手术时间≥3 h 的病人,持续输注舒芬太尼可致术后苏醒延迟并影响肠功 能恢复。右美托咪定具有抗应激、镇静、抗炎、免疫保护以 及改善肠道微循环等效应,对于创伤大、时间长以及合并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腹部手术,可复合连续输注右美托咪 定[20] 。
1.3.3 术中低阿片多模式镇痛策略 低阿片多模式镇痛 策略有利于术后肠功能的快速恢复,包括:(1)在手术开始 前30 min给予NSAIDs预防炎性痛[21] 。(2)麻醉或手术开始 前实施椎管内阻滞,或者外周神经阻滞,或者局麻药切口 浸润镇痛,以控制切口痛。(3)腹部手术合并内脏痛的强度 超过切口痛,切皮前预防性给予κ受体激动剂有助于增强 术中及术后内脏痛的镇痛效果。
1.3.4 炎症管理 围手术期多种原因可致炎性反应过重, 包括创伤、术中缺血-再灌注损伤、麻醉管理不当相关的器 官缺血缺氧、循环不稳定导致全身氧供需失衡以及外科感 染相关的炎性反应等因素。诸多研究结果表明,围手术期 过重的炎性反应严重影响病人的术后转归和长期生 存[22] 。围手术期炎症管理措施包括:(1)有效的抗应激措 施,包括全麻复合区域神经阻滞或切口局麻药浸润镇痛, 并可联合给予右美托咪定、氯胺酮和利多卡因等。(2)提倡 精准、微创及损伤控制理念,如采用腹腔镜手术、尽量缩短 手术时间、控制出血量等。(3)优化循环、容量、全身及器官氧供需平衡并实施低气腹压,避免器官缺血缺氧。(4)对术 中外科操作必须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需要预防性给 予相应的炎症管控措施。(5)对大型或特大型手术,预防性 给予抗炎措施,如糖尿皮质激素或胰蛋白酶抑制剂(乌司 他丁)等药物,必要时可持续至术后。
1.3.5 气道管理与肺保护策略 推荐在全麻气管插管前 经静脉给予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20~40 mg)或氢化可 的松(100 mg),以预防术中支气管痉挛、咽喉部并发症和潜 在的过敏反应。推荐实施气管内导管插管,预防因CO2气 腹、特殊体位导致的反流误吸和通气效能降低。
肺保护策略包括:(1)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包括低潮 气量(6~8 mL/kg),中度呼气末正压(PEEP)5~8 cmH2O (1 cmH2O=0.098 kPa),吸入氧浓度分数(FiO2)<60%,吸呼 比1.0∶(2.0~2.5),其中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病人可 以调整吸呼比为1∶(3~4)。间断性肺复张性通气为防止肺 不张的有效方法,应该至少在手术结束、拔管前实施1次。 术 中 调 整 通 气 频 率 维 持 二 氧 化 碳 分 压(PaCO2)35~45 mmHg。腹腔镜手术CO2气腹以及特殊体位可能影响呼气 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评估 PaCO2的准确性,在气腹后 应测定动脉血气以指导通气参数的调整,避免潜在严重高 碳酸血症。(2)肺间质保护。包括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目标 导向液体管理联合预防性缩血管药物以及抗炎管理等。 (3)心肺协同性管理。老年及合并心肺脑基础疾病的病 人,围手术期建议维持基线心率的±20%,基线血压的± 10%。
1.3.6 脑保护策略 关键要素包括:(1)麻醉镇静深度监 测。BIS 40~60指导麻醉镇静深度维持,避免麻醉过深或过 浅导致的术中知晓;对于老年病人,BIS水平应维持在较高 一侧(50~60)。(2)脑氧供需平衡维护。术中将老年病人的 血压维持在基线血压±10%(术前1 d平静状态下血压)、动 脉血 PaCO2在 35~45 mmHg、血红蛋白(Hb)>80 g/L;如果 具备条件,建议实施近红外光谱局部无创脑氧饱和度 (rSO2)连续监测,防止脑氧供需失衡。(3)有效的抗应激及 抗炎管理。
1.3.7 术中输液及循环管理 提倡以目标为导向(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联合预防性缩血管药物指导围 手术期液体治疗,维持等血容量(体液零平衡)。推荐适当 使用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如苯肾上腺素或低剂量去甲 肾上腺素等缩血管药物,维持术中血压不低于术前基线血 压 80% ,老 年 病 人 及 危 重 病 人 不 低 于 术 前 基 线 血 压 90%[24] 。对于无肾功能异常的病人,术中可给予胶体溶液 如130/0.4羟乙基淀粉溶液等。
危重及复杂手术病人建议实施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必 要时实施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监测;心功能较差或者静脉内 气栓高危病人建议实施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在 缺乏目标导向液体监测的条件时,腹腔镜手术建议维持液 体用量为1~2 mL/(kg·h),开放手术为3~5 mL/(kg·h),并结合尿量、术中出血量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等进行适当调整。 1.3.8 术中体温管理 有多项Meta分析及RCT研究显示, 腹部复杂手术中避免低体温可降低外科感染、心脏并发症 的发生率,降低出血和异体血输血需求,改善免疫功能,缩 短全身麻醉后苏醒时间。术中应常规监测病人体温直至 术后,可以借助加温床垫、加压空气加热(暖风机)或循环 水加温系统、输血输液加温装置等,维持病人核心体温不 低于36 ℃。
1.3.9 手术方式与手术质量 根据病人肿瘤分期以及术 者的技术等状况,可选择腹腔镜、机器人辅助或开放手术 等。创伤是病人最主要的应激因素,而术后并发症直接影 响术后康复的进程,提倡在精准、微创及损伤控制理念下 完成手术,以降低创伤应激。术者尤应注意保障手术质量 并通过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避免术后并发症等 环节促进术后康复。
1.3.10 围手术期血糖控制 非心脏手术病人术后应激性 高糖血症发生率为20%~40%,心脏手术后高达80%,与围 手术期死亡率、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脑卒中、术后切口感 染及住院时间延长等具有相关性。围手术期血糖管理的 核心要点包括:(1)术前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在7.0% 以下。(2)术中实施有效抗应激管理,监测并调控血糖浓度 ≤8.33 mmol/L。(3)术后尽快恢复经口饮食,严密血糖管 理[26] 。
1.3.11 鼻胃管的留置 择期腹部手术不推荐常规留置鼻 胃管减压,有助于降低术后肺不张及肺炎的发生率。如果 在气管插管时有气体进入胃中,术中可留置鼻胃管以排出 气体,但应在病人麻醉苏醒前拔除。
1.3.12 腹腔引流 腹部择期手术病人术后预防性腹腔引 流并不降低吻合口漏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或减轻其严重 程度,因此,不推荐腹部择期手术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 而对于存在吻合口漏危险因素如血运差、张力高、感染、吻 合不满意等情况时,建议留置腹腔引流管[27] 。对于 PD 病 人,建议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根据术后引流情况,判断拔 除指征。
1.3.13 导尿管的留置 一般24 h后应拔除导尿管。行经 腹低位直肠前切除术的病人可留置导尿管2 d左右或行耻 骨上膀胱穿刺引流。 1.4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 液体治疗是围手术期治疗的重 要组成部分,液体治疗能够影响手术病人的预后,既应避 免因低血容量导致组织灌注不足和器官功能损害,也应注 意容量负荷过重所致组织水肿。大型、特大型手术及危重 病人提倡以目标为导向的液体治疗理念,根据不同的治疗 目的、疾病状态及阶段个体化制订并实施合理的液体治疗 方案[28] 。
治疗性液体种类包括晶体液、胶体液及血制品等。晶 体液可有效补充人体生理需要量及电解质,但扩容效果 差,维持时间短,大量输注可致组织间隙水肿及肺水肿等 副反应。胶体液扩容效能强,效果持久,有利于控制输液 量及减轻组织水肿,但存在过敏、影响凝血功能及肾损伤 等副反应。对于择期腹部中小型手术,应以平衡盐液作为 基础治疗。对于耗时长、操作复杂、出血量多的中大型手 术,可以晶体液/胶体液3∶1的比例输注胶体液。近期文献 显示,术中合理使用以醋酸钠林格溶液替代生理盐水为溶 剂的羟乙基淀粉130/0.4电解质注射液,有助于减少术后并 发症,促进病人术后康复[29-30] 。
1.5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术后部分
1.5.1 术后疼痛管理 推荐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案,目标 是:(1)有效的运动痛控制(视觉模拟评分<3分)。(2)较低 的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3)促进病人术后早期肠功 能恢复。(4)有助于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防止术后跌倒风 险[31] 。
在控制切口痛方面,对于开放手术,推荐连续中胸段 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PCEA)联合 NSAIDs 药物。NSAIDs 药物可使用至出院前, 但应根据病人年龄、术前并存疾病(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 病等)、手术类型、术前肾功能等状况评价潜在吻合口漏、 急性肾损伤等风险。实施PCEA具有低血压、硬膜外血肿、 尿潴留等并发症风险,应密切监测并予预防。局麻药切口 浸润或连续浸润镇痛、外周神经阻滞联合低剂量阿片类药 物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 sia,PCIA)联合NSAIDs可作为腹腔镜手术的镇痛方案。局 麻药物可选用罗哌卡因、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等。以激动 μ受体为主的阿片类药物可致肠麻痹,而以激动κ受体为 主的阿片类药物的肠麻痹及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较 轻,同时可有效减轻手术导致的内脏痛,可以考虑使用。
1.5.2 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 女性、低龄(年龄<50岁)、 晕动病或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病史、非吸烟者、手术方式(腹腔镜手术、减重手术、 胆囊切除术)、吸入麻醉、麻醉时间(>1 h)以及术后给予阿 片类药物等是PONV的风险因素。依据术后恶心呕吐防治 共识推荐,对于存在PONV风险因素的病人提倡使用两种 及以上止吐药联合预防PONV。5-HT3受体拮抗剂为一线 用药,可以复合小剂量地塞米松(5~8 mg)。二线用药包括 NK1受体拮抗剂、抗多巴胺能药、抗组胺药、抗胆碱能药物 等,也可依据病人情况采取非药物措施降低PONV的风险 如针灸、补液等。当PONV预防无效时,病人应接受不同药 理学作用的止吐药物治疗。此外,相关共识还建议麻醉诱 导和维持使用丙泊酚,避免使用挥发性麻醉药,围手术期 阿片类药物用量最小化及保障日间手术病人足够液体量 等,从基线上降低PONV风险[32] 。
1.5.3 术后饮食 有研究结果显示,择期腹部手术术后早 期恢复经口进食、饮水可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有助于维护 肠黏膜屏障,防止菌群失调和易位,从而降低术后感染发 生率及缩短术后住院时间[33] 。因此,术后病人应根据耐受性尽早恢复正常饮食,当经口摄入少于正常量的60%时,应 添加口服营养补充,出院后可继续口服营养补充。
1.5.4 术后贫血 病人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 ment,PBM)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围绕纠正贫血、优化止血 以及尽量减少失血为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措施。PBM 可减 少异体血输注、病死率和医疗费用,同时有利于缩短住院 时间,促进病人康复。建议:(1)所有接受大型手术(出血 量>500 mL或手术时间>3 h)的病人、术前贫血以及术中 中重度出血病人术后进行贫血筛查。(2)接受大型手术病 人在术后1~3 d复查血常规,筛查是否出现术后贫血。(3) 术中大量失血的病人根据术后铁浓度静脉补铁治疗。(4) 针对非肿瘤病人合并术后贫血、炎症诱导的红细胞生成延 缓及减少输血的病人,建议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5) 如果上述血液管理措施未能阻止术后贫血且进一步恶化, 需要按照严格的指标进行输血治疗(维持Hb在70~80 g/L)。 (6)建立 PBM 专家小组,对围手术期病人进行评估与诊 疗[34] 。
1.5.5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呼吸、胃 肠、肌肉骨骼等多系统功能恢复,有利于预防肺部感染、压 疮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实现早期下床活动应建立在 术前宣教、多模式镇痛以及早期拔除鼻胃管、尿管和腹腔 引流管等各种导管的基础之上。推荐术后清醒即可半卧 位或适量在床上活动,无须去枕平卧6 h;术后1 d即可开始 下床活动,建立每日活动目标,逐日增加活动量。
1.5.6 出院基本标准 应制定以保障病人安全为基础的、 可量化的、可操作的出院标准,如恢复半流质饮食或口服 营养补充;无须静脉输液治疗;口服镇痛药物可良好止痛; 切口愈合佳,无感染迹象;器官功能状态良好,可自由活 动;病人同意出院。
1.5.7 随访及结果评估 应加强病人出院后的随访,建立 明确的再入院的“绿色通道”。在病人出院后24~48 h内应 常规进行电话随访及指导,术后 7~10 d 应至门诊进行回 访,进行切口拆线、告知病理学检查结果、讨论进一步的抗 肿瘤治疗等。一般而言,ERAS 的临床随访至少应持续到 术后30 d。
1.6 建立ERAS评估系统 ERAS评估系统(ERAS interac⁃ tive audit system,EIAS)是基于网络的数据输入与分析,监 督相关路径的执行情况,评价其对临床转归的影响,建立 反馈机制,不断调整修正,有助于调高ERAS路径的可行性 及依从性[35] 。 上述ERAS路径源于临床实践,对既往围手术期诊疗 措施进行了具有循证基础的优化,均具有较高级别的证据 支持。但是,鉴于临床实践的复杂性及病人的个体差异 性,实施 ERAS 过程中不可一概而论,应结合病人自身情 况、诊疗过程、科室及医院的实际情况,不可简单、机械地 理解和实施ERAS。开展ERAS过程中应注重缩短病人住 院日,降低医疗费用,但更应注重提升病人功能恢复,秉承安全第一、效率第二的基本原则,更为健康、有序地开展 ERAS。
2 肝胆外科手术部分
随着精准外科理念及微创技术的推广普及,ERAS 理 念及路径在肝胆外科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近年来 的临床实践表明,肝胆外科围手术期实施 ERAS 安全有 效[36] 。ERAS 促进了多学科团队的协作,提高了肝胆外科 手术的安全性,也极大改善了病人对手术过程的体验,康 复质量和速度均有显著提高。然而,肝胆外科手术操作复 杂,具有技术要求高、标准术式少、术式变化大等临床特 点,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往往差异很大。 因此,肝胆外科开展ERAS较其他专科更具复杂性,应针对 病人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实施方案,在最大限度保证安全 的基础上实现加速康复。本指南所涉及的肝胆外科手术 包括肝脏切除、胆管探查、胆肠吻合等术式,不包括肝脏移 植手术。由于术式复杂多样,以肝切除术的ERAS流程作 为重点内容阐述。
2.1 术前宣教 通过宣教提升病人和家属对肝胆外科加 速康复相关知识的认知,以获取其对围手术期诊疗行为的 配合,鼓励参与,进而减轻病人负面情绪,减少术后并发 症,提升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围绕ERAS围手术期措施,应从入院到出院每个重要 时间节点进行全流程的宣教。建议把术前内容前移至病 人在家等待床位期间,通过实施运动和营养等预康复措 施,使身心进一步优化[37] 。充分利用移动网络平台,把术 后康复内容延续到病人出院后能进行自我护理为止,提升 病人出院后的自我管理效能,改善生活质量[38] 。
建议:宣教活动应贯穿于病人从入院前到出院后的全 过程,提高病人对肝胆外科疾病、手术过程的认知水平及 其依从性。
证据等级:低
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2.2 多学科评估 包括营养评估、心理评估、虚弱状态评 估等,参见总论部分。
建议:复杂肝胆外科手术前须行包括营养、心理及虚 弱状态等的多学科评估,个体化制订并实施包括运动、营 养、心理干预等预康复计划。
证据等级:高
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2.3 专科评估 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评价肝功能,包括肝 功能Child-Pugh分级、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APRI(aspartate aminotransfer⁃ ase-to-platelet ratio index)评分等。吲哚菁绿(ICG)排泄试 验是常用的肝储备功能评估方法,ICG 15 min储留率(ICGR15)≥14%是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CT 血 管成像(CTA)和MRI等影像检查不仅可显示肝脏血管、胆管的分布和走向,也可评估肝脏体积。标准肝体积(stan⁃ dard liver volume,SLV)可通过病人性别、身高、体重等参数 进行计算,进而准确计算肝实质切除率(剩余肝体积/ SLV)。对于肝实质正常的病人,保留功能性肝脏体积应≥ 30%SLV;对于明显肝实质损伤病人(肝硬化、脂肪肝、药物 性肝损伤等),保留功能性肝脏体积应≥40% SLV。对于剩 余肝体积不足的病人,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基于门 静脉栓塞(portal vein embolization,PVE)或联合肝脏分隔和 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的分期手术以提高手 术的安全性。
对于乙肝肝硬化合并肝癌的病人,术前乙肝病毒活动 度的评估很重要。手术创伤和术中出血均为激活乙肝病 毒的危险因素。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在围手术期监测 HBV-DNA 变化,并给予抗病毒治疗。如果 HBV-DNA 水 平较高,血丙氨酸转氨酶水平>2倍正常值上限,应先进行 抗病毒治疗,待肝功能好转后再行肝切除术;如HBV-DNA 水平较高但肝功能正常,可尽快手术,但术后应尽快给与 抗病毒治疗。
对于合并胆管梗阻病人,应根据梗阻的部位和黄疸的 严重程度以及梗阻的时间个体化决定是否行术前胆管引 流。一般低位梗阻不常规进行术前胆管引流,而对于肝门 部胆管癌所致的高位梗阻,由于常需行大范围肝切除以充 分根治,术前胆管引流有利于手术安全及术后康复,但也 存在争议。一项纳入16篇回顾性研究包括2162例病人的 Meta分析结果显示[39] ,术前胆管引流病人的肿瘤复发率高 于未引流组(OR=2.07,95%CI:1.38~3.11),胆管引流并未 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目前普遍认为,对于严重梗阻性黄 疸(直接胆红素水平≥200 mmol/L)、长期黄疸(≥1个月)、合 并胆管炎、营养不良(白蛋白≤30 g/L)、计划行PVE、残肝体 积≤30%等病人,术前胆管引流仍具积极作用。术前胆管 引流方式包括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 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do⁃ 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内镜下胆管内支架引流 (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等。ERBD不 仅可引流胆汁,且不干扰肝肠循环,避免因胆汁外引流导 致的电解质紊乱,宜作为术前胆管引流的首选。胆管完全 梗阻时可采用单侧或双侧PTCD外引流,为减少胆汁丢失 所致的水电解质及营养问题,可考虑胆汁回输。
建议:肝胆外科手术需通过保留充足且结构完整的剩 余肝体积以保障病人有良好的肝功能。围手术期抗病毒 治疗和个体化术前胆管引流,对部分病人具有必要性。
证据等级:高
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2.4 手术规划 手术规划应基于精准、微创的理念,根治 性切除病灶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剩余肝脏的结构和功能, 最大限度保障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应根据肝胆外科疾病 的病理生理特征、病人基本状况、手术者的技术能力和医 疗机构的硬件保障水平选择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如选择 大范围切除还是小范围切除、一期切除还是分期切除、开 放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等,这些选择都会对手术安全和康 复带来影响。微创技术有助于病人的术后康复,减少术中 出血和缩短平均住院时间,但因手术难度的增加同时也提 高了病人的术中风险。行腹腔镜手术时必须遵循肿瘤根 治以及保证病人安全的基本原则,在“无瘤”原则前提下, 减少病人的创伤应激及其他器官损伤。在不能达到与开 放手术同等质量或手术时间、出血难以控制时,应及时中 转开放手术,以保证手术质量及病人安全。
另有研究结果表明,机器人辅助肝切除术出血量、手 术时间均高于传统腹腔镜手术,但尚无研究结果表明机器 人辅助与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在平均住院日、中转开放手术 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40] 。
建议:应根据病人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术者的技术专长 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机器人辅助肝切 除术优于传统腹腔镜手术。
证据等级:低
推荐强度:一般性推荐
2.5 控制术中出血 术中出血是肝胆外科手术的主要风 险之一,也是影响病人术后康复及整体疗效的主要因素, 通过各种技术有效控制术中出血是病人术后高质量快速 康复的重要保障。
2.5.1 入肝血流阻断法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全入肝血流 阻断法(Pringle 法)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一般采用 15 min-5 min 的阻断-开放模式并不导致严重缺血再灌注损 伤,对肝功能及病人远期预后无显著影响[41-43] 。根据病人 病情和切除范围选择最佳入肝血流阻断方式如Pringle法; 也可选择半肝入肝血流阻断(鞘内阻断法与鞘外阻断法), 既可减轻对保留侧肝脏的损伤,也可减少术中出血。
2.5.2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ontrolled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CLCVP) 麻醉开始即可应用限制性补液方案,肝 实质离断的关键时段要注意调节适宜的麻醉深度,使用适 量的心血管活性药物,配合体位调节等,控制 CVP<5 cmH2O,同时维持心排出量(CO)和动脉血压正常。可通过 降低肝静脉及肝窦内的压力,减少肝脏渗血及静脉破裂出 血[44] 。
2.5.3 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机器 人辅助腹腔镜肝切除术中,与CLCVP比较,肝下下腔静脉 阻断技术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且对病人肝肾功能无显著 影响[45]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复杂的肝切除手术中采用 入肝血流联合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可显著减少术中离断 肝实质过程中的出血[46] 。
肝实质离断过程是肝脏手术出血的重要环节,在可视 化引导技术和多种能量器械的联合应用下,沿规划好的断 肝平面由浅入深离断肝实质及重要脉管,逢血必止,尽量 保持肝创面的干性、清晰。可据术者经验及熟练程度选择肝实质的离断方式。
建议:根据病人病情和切除范围选择最佳入肝血流阻 断方式;在保证器官灌注基本正常的前提下实施 CLCVP (CVP<5 cmH2O)技术;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技术可有效降低 来自肝静脉的出血;应基于肝脏的特点及术者的熟练程度 选择适宜的肝实质离断方式。
证据等级:中
推荐强度:一般性推荐
2.6 损伤与感染控制 对于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可先行经 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 der drainage,PTGBD)迅速控制并减轻胆囊急性炎症,减轻 病人损伤。对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obstruc⁃ 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Ⅰ期可先行 PTCD 或行 ENBD ,Ⅱ期再行确定性治疗,以减少病人损伤。对于肝内 胆管结石病人,在传统开放和腹腔镜手术之外,亦可选择 经皮经肝胆道镜碎石进行治疗[47] ,使病人获益最大化。
术中控制污染:主要措施包括减少出血,尽量避免胆 汁、胰液、肠液等集聚腹腔,腹腔清洗,避免胃肠道过度牵 拉和刺激,控制手术时长,抗生素应用等。腹腔镜胆管取 石时,采取头低和右低体位,使胆汁、冲洗液和结石碎屑等 积聚在右侧肝肾夹角区域,避免污染腹腔其他区域;取石 时可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纱布上及取物袋内,然后一同取 出;开腹器械进行取石时,退出腹腔前应先擦拭或冲洗干 净,避免污染切口。
建议:尽量避免急性感染期进行手术,有条件地将急 诊手术转化为择期手术,并且选择损伤较小的手术方式, 同时手术中尽量减少各种创面污染。
证据等级:中
推荐强度:一般性推荐
2.7 控制手术时间 复杂肝胆外科手术的手术时间较长, 长时间麻醉及手术过程无疑会增加创伤和应激反应,但不 能为追求手术时间而牺牲手术质量。在首先保证高质量 完成手术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手术入路和流程,手术器械 合理使用,个人经验积累等措施缩短手术时间,如腹腔镜 双主刀模式,有助于提高腹腔镜术中意外出血等紧急情况 的应对能力,更好地保障手术安全,同时提高手术效率,避 免术者站位的频繁变换,缩短手术时间[48] 。
建议:在保证手术质量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技术及流 程,尤其是推广腹腔镜手术中的双主刀模式可有效缩短手 术时间,减少病人创伤应激。
证据等级:低
推荐强度:一般性推荐
2.8 肝胆外科手术麻醉方法与术后镇痛策略 肝胆外科 一般性手术的麻醉与术后镇痛原则及其具体方法参见总 论部分。许多肝胆外科手术属于Ⅳ级手术,手术创伤大, 术后表现为重度疼痛,需实施与创伤相适应的区域性神经 阻滞和全身麻醉深度调节[49-51] ,以达到有效控制创伤性应 激反应的目的。推荐麻醉方法为全静脉或静吸复合全麻 联合硬膜外阻滞或神经阻滞(如胸椎旁神经阻滞,竖脊肌 阻滞等)。全麻复合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0.3~0.7 μg/(kg·h) 可产生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相当的抗应激和缺血-再灌 注损伤保护效应。
对Ⅳ 级肝胆外科手术病人的术后镇痛以连续神经阻 滞(竖脊肌阻滞、胸椎旁阻滞和腹横肌平面阻滞)或局麻药 切口浸润镇痛为基础,联合静脉使用NSAIDs药物和(或)低 剂量阿片类药物+止吐药的多模式镇痛方案[52-54] ,覆盖术后 48~72 h以上。可根据病人术前及术中凝血与循环功能状 况,替代性选用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55] ,或单次硬膜外注 射吗啡+低浓度局麻药(吗啡2~3 mg+ 0.3%罗哌卡因或布 比卡因5~8 mL)。静脉使用κ受体激动剂具有控制内脏痛 的效应,也可考虑使用。可将术后镇痛的措施提前于手术 开始前,实施预防性镇痛。
建议:对于创伤大的肝胆外科手术,实施全静脉或静 吸复合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或区域神经阻滞;术后镇 痛以连续神经阻滞(竖脊肌阻滞、胸椎旁阻滞和腹横肌平 面阻滞)或局麻药切口浸润镇痛为基础,联合静脉使用 NSAIDs药物和(或)低剂量阿片类药物+止吐药的多模式镇 痛方案,覆盖术后48~72 h以上。实施预防性镇痛有助于 术中应激控制和术中术后全程疼痛管理。
证据等级:高
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2.9 术中CLCVP、循环及容量管理 研究结果证实,采用 综合管理措施控制中心静脉压(CVP)<5 cmH2O可显著减 少肝脏手术的出血量[44,56] ,但难点在于需要同时满足全身 器官的血流灌注。既往文献报道实施CLCVP技术,病人术 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可高达16%。随着技术进步,当前实 施CLCVP的病人与非CLCVP病人的急性肾损伤发生率近 似(<5%)[57] 。
多数肝癌手术病人具有实施CLCVP的适应证,对术前 合并心、肺、肾、脑血管疾病及器官功能严重减退的病人, 应慎行或禁行CLCVP。
2.9.1 实施CLCVP的方法与路径 实施CLCVP使术中出 血量下降,手术野清晰的核心技术是限制输液的同时维持 每搏量和心功能的正常。具体措施包括[58] :(1)输液管 理。肝切除完成之前严格实施限制性输液方案,推荐泵注 醋酸平衡盐晶体液,速率为1~1.5 mL/(kg·h),维持每搏量 变异度/脉压变异度(SVV/PPV)在15%~25%;完成肝切除 之后,以人工胶体尽快补足循环血容量,恢复 SVV/PPV< 13%。(2)麻醉管理。肝切除完成前有效的 CLCVP 与稳定 的循环状态的前提是有效控制外科创伤导致的应激反应 (参见肝脏手术麻醉方法与急性术后镇痛策略)。建议适 当应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稳定而相对较深的吸入与静脉 麻醉深度。(3)循环与灌注管理。实施CLCVP可极大影响 病人体内容量分布,应以维持血压和每搏量正常为目标,术中需持续使用去甲肾上腺素[0.05~0.5 μg/(kg·min)], 可适当合用多巴酚丁胺或多巴胺。(4)术中监测与质量控 制。除总论部分推荐的监测项目外,直接监测平均动脉压 (MAP)、CVP、每搏量(SV)、心排出量(CO)、SVV/PPV、尿 量、脑电、血糖和乳酸为实施CLCVP的常规监测项目,经食 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为可选项目。主要质量控制指标 为血压与每搏量。需持续稳定维持平均动脉压高于脑血 管、肾血管自动调节机制平台期的血压下限[59] ;维持成人 的MAP>65~70 mmHg;高血压或老年病人的脑、肾自主调 节曲线右移,需维持其MAP>80~85 mmHg。维持心率于 60~80 次/min。(5)注意事项。①CLCVP 是多因素综合处 理的过程,须实行手术分级管理,并需要一定病例数的经 验积累;②虽然限制性输液期间液体入量很少,但维持病 人的等血容量状态非常重要,需要及时用等量胶体液补充 失血量;③高碳酸血症可能升高肺动脉压,影响降低 CVP 的效果;④CLCVP联合肝门阻断可获得更小的出血量和更 清晰的术野,但反复多次的肝门阻断可加重肝脏缺血-再 灌注损伤和肝组织水肿;⑤降低CVP常常需要利弊平衡, 应以病人生命安全为前提,关注主要矛盾。当CVP高或肝 脏术野清晰度不够,除麻醉因素外尚需考虑病人肝脏肿瘤 与癌栓对肝静脉回流的影响度以及心功能降低的程度、手 术时间、肝门阻断的时间与次数、手术台的倾斜度和气腹 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切忌牺牲组织灌注强行推进CLCVP。 2.9.2 CLCVP 并发症及其防治 (1)血压剧降和循环紊 乱。采取相应举措预防血压剧降和循环紊乱比发生后的 纠正更加重要。建议以平稳而相对较深的麻醉降低CVP, 同时保持正常血压的持续稳定,对可能出现的循环波动具 有预见性并进行预防性处理。对于可能出现大出血的病 人,建议术前置入较大直径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备好加压 输液装置。一旦病人出血,须及时等量补充容量。即使病 人没有大量出血,当CVP过低或SVV/PPV 过高时,也应调 整麻醉深度、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剂量或给予适量容量补 充,维持每搏量(SV)正常和稳定。注意肝门阻断后再开 放,大量代谢产物集中进入循环导致的动静脉扩张和心肌 抑制,需要预防性加大去甲肾上腺素和(或)正性肌力药的 剂量。(2)CO2气栓。多发于腹腔镜手术。可降低气腹压 力,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并经CVP导管吸出CO2 气体。由于CO2气栓所致反射性的肺动脉高压导致CVP升 高,可减少CO2入血,而且CO2可快速溶于血,此时应维持适 当麻醉深度的同时稳住血压,适当加大通气量,等待外科 处理好静脉破口。必要时中转为开放手术。(3)术后急性 肾损伤。关键在于严格限制性输液期间稳定维持充分的 冠脉灌注和正常的心功能。做好血压质量控制,尽可能维 持较大的每搏量和相对较慢的心率(60~80次/min)。
建议:在肝脏外科手术中实施控 CLCVP(CVP<5 cmH2O)技术以减少术中出血。在循环、容量和全身器官灌 注的监测下应用动态液体管理、完善的麻醉及联合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等综合措施,避免CLCVP相关并发症。
证据等级:中
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2.10 肝胆外科手术病人围手术期血糖管理与抗炎策略 防止围手术期应激性高糖血症是促进病人术后康复的重 要措施之一,术前应行糖尿病筛查、管理和血糖控制,使术 前糖化血红蛋白浓度<7.0%[60] 。糖尿病病人应避免长时 间禁食禁饮,尽量安排在早上接受手术。针对糖尿病病 人,以下情况需请内分泌科医生进行会诊治疗:(1)既往血 糖控制不佳。(2)住院期间使用既往治疗方案血糖控制不 佳。(3)住院期间或术前访视中诊断为糖尿病[61] 。二甲双 胍作为糖尿病病人的一线用药,需要警惕可能并发严重乳 酸性酸中毒的可能,术前一天晚上应停止服用。格列奈类 和磺脲类降糖药物也应在术前当天停止使用以避免低血 糖的发生。术前可采用胰岛素替代治疗并及时向病人宣 教[62] 。肝切除手术过程中,肝门间歇性阻断可减少肝创面 出血,但会导致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氧化应激,进而使 肝功能受损[62] 。术中释放的应激激素(胰高血糖素、皮质 醇、儿茶酚胺、白细胞介素1和6)可致围手术期胰岛素抵抗 及血糖水平增加,胰岛素抵抗也是术后发生死亡的独立危 险因素之一[63] 。相关指南推荐围手术期血糖浓度应控制 在6.0~10.0 mmol/L[64] 。术中可通过测量糖化血红蛋白对 糖尿病病人高血糖与应激性高糖血症进行鉴别,对糖尿病 病人的高血糖可以采用胰岛素进行治疗,而对应激性高糖 血症病人应加强抗应激管理,必要时辅以胰岛素治疗。针 对糖尿病病人,术后应继续监测血糖情况,防范低血糖(血 糖浓度<3.3 mmol/L))及严重高血糖(血糖>16.5 mmol/L) 的状况[65] ,并在术后逐渐过渡到术前的降糖方案。
手术创伤以及较长时间的肝门阻断相关的肝缺血-再 灌注损伤均会导致严重的全身炎性反应,术中充分的抗应 激措施是抗炎的基础,并可在此基础上,术前预防性给予 胰蛋白酶抑制剂,术中连续输注右美托咪定也具有辅助抗 炎、抗应激的效应。
建议:围手术期血糖水平应控制在6.0~10.0 mmol/L范 围内,对血糖控制不佳的病人(如糖尿病病人)可行胰岛素 治疗。通过围手术期抗应激措施防治应激性高糖血症及 过度炎性反应。
证据等级:中
推荐强度: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