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世界

伤口世界

电子邮件地址: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II 型糖尿病与慢性牙周炎关联机制的研究进展*

慢性牙周炎(CP)是一种以菌斑为始动因子的多因素感染性疾病,其发生发展与全身 健康及疾病有着双向关系,其中 II 型糖尿病(T2DM)与牙周炎相互作用的研究已超过 50 年[1]。血糖未控制或控制不佳的患者更易罹患重度牙周炎[2],同时完善的牙周基础治疗不仅 可改善牙龈临床检测指标,还可显著降低患者血糖水平[3]。众多学者长期致力于糖尿病与牙 周炎关联作用的研究,但两者之间的致病机制目前尚无一致性结论。本文将就 T2DM 高糖 状态下微生物、炎症细胞因子、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微小 RNA 等的改变对慢性牙周炎的作 用,以及牙周基础治疗对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影响进行综述。

伤口处理过程中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

伤口相关性疼痛(wound-relatedpain,WRP)是因 皮肤的开放性损伤而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体验或与皮 肤损伤直接相关有害的症状[1]。伤口疼痛的发生主要 是因为皮肤和体表黏膜的游离神经末梢分布广泛,皮 肤的痛点与神经末梢相对应,当伤口处理时器械等经 常对皮肤进行伤害性刺激,这些刺激可使病人对疼痛 变得更敏感。在伤口处理中揭除伤口敷料、清洗伤口、 清除坏死组织等操作均会不同程度加重病人对疼痛的 感知。很多护理人员在换药时意识到病人的疼痛,但 一般不会采取干预措施来减轻病人的疼痛[2]。因 此, 伤口换药的疼痛一直困扰着广大病人,有病人因此不 敢换药,有病人因对疼痛的恐惧而表现过激,影响医务 人员对伤口处理[3]。此外,疼痛能够引起机体的一系 列神经内分泌应激反应,从而延长 伤 口 的 愈 合[4]。也 有大量研究证据证明了伤口疼痛还会引发病人的焦 虑,同时焦虑也会伴发伤口病人的疼痛水平升高[5],焦 虑与疼痛呈正相关。在我国只有较少的研究针对伤口 处理过程中的疼痛,并且伤口专科护士对疼痛的相关 知识缺乏[6]。因此,伤口处理过程中的疼痛管理急需 改进,需要更新护士的观念,达到减轻病人的疼痛,提 高病人舒适度的目的。本研究就伤口处理过程中疼痛 的评估及减轻疼痛的方法进行综述。

2 型糖尿病缓解中国专家共识

2 型糖尿病(T2DM)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进展性疾病,需要长期使用降糖药物治疗。但近年来随着 T2DM 疾病谱的改变和循证医学证据的逐渐积累,这一认识也正在逐渐改变。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

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 gery,ERAS)的理念及路径在我国得到迅速普及和广泛应 用。临床实践表明,ERAS 理念及相关路径的实施必须以 循证医学及多科室合作为基础,既要体现以快速康复为主 要目的的核心理念,也要兼顾病人基础疾病、手术类别、围 手术期并发症等具体情况,更需要开展深入的临床研究以 论证ERAS相关路径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在上述背景下,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和麻醉学分会于2018年共同组织 制定了《加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及路径管理指南 (2018 版)》(下称 2018 版指南),规范了胃手术、结直肠手 术、肝胆外科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coduode⁃ nectomy,PD)等领域的 ERAS 管理路径[1] 。2018 版指南发 表3年以来,对于普及ERAS理念、指导临床实践起到了很 好的促进作用。为体现近年来ERAS领域知识更新与学科 进步,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和麻醉学分会联合对2018版 指南进行修订,以问题为导向,以循证为基础,通过对近年 文献的复习总结并结合临床经验,对ERAS领域的若干热 点问题逐一评述并提出推荐意见,在与国际相关指南接轨 的同时,兼顾我国国情及临床实际,以更好地为ERAS路径 的规范实施提供参考及指导。

肝癌射频消融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

以射频消融为代表局部消融治疗是借助影像技术的引导对肿瘤靶向定位,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肿瘤组织;影像引导技术包括超声、CT和MRI;治疗途径有经皮、经腹腔镜手术和经开腹手术三种。射频消融治疗的特点一是直接作用于肿瘤,具有高效快速的优势;二是治疗范围局限于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对机体影响小,可以反复应用。局部消融治疗在过去的20年左右发展迅猛,已经成为继手术切除、介入治疗后的第三大肝癌治疗手段,而且由于其疗效确切,特别是在小肝癌的治疗方面,射频消融疗效与手术切除相近,因此被认为是小肝癌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

经皮股动脉穿刺的常见并发症

来源:重庆医学2004年9月第33卷第9期

 

目前,微创高效的介入治疗正日益受到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青睐,包括放射科、心内科、脑外科、肝胆科、消化科、肿瘤科、呼吸科、神经内科等诸多学科都相继开展了血管内介入诊疗工作,但股动脉穿刺点并发症却呈逐渐增多趋势。